南京博物院是南京我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博物寶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超大型的國立博物館,在民國時期就是院鎮東亞地區最宏偉壯觀的博物館,現在經過數十年的南京發展,依舊收藏了大量的博物寶珍貴文物,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院鎮介紹。
南京博物院占地13萬余平方米,南京為“一院六館”格局,博物寶即歷史館、院鎮特展館、南京數字館、博物寶藝術館、院鎮非遺館、南京民國館。博物寶另全院設“六所”的院鎮研究部門,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陳列藝術研究所、非遺保護研究、古代藝術研究所,并設有中國博物館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學研究機構。
截至2010年,南京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2萬余件(套),館藏數量居中國前三,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既有全國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宮廷傳世品,又有考古發掘品,還有一部分來源于社會征集及捐贈,均為歷朝歷代的珍品佳作和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類一應俱有,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
南博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另一部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考古發掘、征集、收購、捐贈、接收及交換。
藏品的年代從舊石器時代直至當代,種類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織繡、竹木牙雕、民俗和當代藝術品等。
2007年,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共評出18件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
鎮護之寶--金獸
這只西漢時期的金獸是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縣馬湖店村農民萬以全挖水渠時發現,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空腹、厚壁,澆鑄成形,是迄今我國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屬鑄造和捶擊工藝完美結合的真罕實物,被譽為”國之瑰寶”。
御窯之寶--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明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響龍山明代墓葬,
為國寶級文物,是現存惟一一件帶蓋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紅梅瓶。此梅瓶造型優美,器型完整無缺,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征著高潔的志向。
通天之寶--透雕人鳥獸玉飾件
透雕人鳥獸玉飾件出土于1991年,昆山市趙陵山遺址77號墓中。趙陵山位于昆山市張浦鎮西南,屬長江三角洲太湖水鄉地帶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飾件出土時放置在墓主右腳下的一個石鉞圓孔處。據鉞上部的朱色、縛痕和現場遺留的朱彩圖案痕跡等判斷,石鉞原為帶柄器。鉞作為一種由武器演變而來的禮儀之器,顯示著墓主人生前擁有的軍事權威。
透雕人鳥獸玉飾件應是鉞上附加飾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是我國出土時代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良渚先民通天神、顯權威的神秘象征物。
貴媛之寶--金蟬玉葉
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的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發掘中,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了這件金蟬玉葉,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證明這件物品是貴族女子頭上的發簪。
一只神形畢肖、金光閃耀的蟬立于玉葉上。它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蟬翼左右各兩。玉葉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分為八瓣,是一件構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藝珍品,妙趣橫生、令人驚艷的罕見閨房至寶。
神異之寶--青瓷神獸尊
西晉青瓷神獸尊在1976年出土于宜興周處家族墓周墓墩中。神獸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兩側和腹部各有三只橫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內凹。此青瓷神獸尊體量大,神獸的神態驚人,全身刻滿紋飾,造型獨特而又具有西晉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國最早有銘款的瓷器之一。
護佑之寶--銀縷玉衣
銀縷玉衣在我國僅發現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東漢彭城王劉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長1.70米,玉片2600余塊,銀絲約800克,形狀與金縷玉衣相似。這是我國第一件經考古發掘、科學復原且品相完好的漢代銀縷玉衣。
祭禮之寶--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為新石器時代玉器,系透閃石軟玉制成,呈乳白色隱現翠綠、赭紅斑紋。造型為矮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诪閮擅鎸︺@而成,琢磨光滑。
這也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精妙絕倫的代表作,良渚人最富有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標志物。
弘覺之寶--鎏金喇嘛塔
上世紀50年代,在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出土了一件鎏金藏式佛塔。這是明代佛教工藝絕品,國內出土唯一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
這個鎏金喇嘛塔非常精美,在喇嘛塔的四周還有獸角佛像、瓷罐、玉瓶等。塔身有四個壺門,內有釋迦、韋陀佛像,上施有相輪、十三天、寶蓋、寶珠等。塔內須彌座上布置有一組佛像,須彌座內藏有珍珠、寶石、水晶、瑪瑙、玉石、骨灰等物。整個鎏金塔安放在一個紅色砂巖雕成的須彌山形基座上,四面雕刻胡人獻寶、雙獅戲球、雙鹿嬉戲、蛟龍穿浪圖案。塔座下枋刻:“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背面是“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 。
水墨之寶--徐渭《雜花圖卷》
《雜花圖卷》是明代杰出的畫家、書法家和文學戲劇家徐渭創作的一幅書畫作品,是我國古代寫意花鳥畫集大成者的精絕之作,不愧“天下第一徐青藤”之美譽。
畫卷長十余米,徐渭以酣暢淋漓之筆法,疾飛狂掃之氣勢,用焦墨、潑墨、積墨等多種筆法和技法,把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花、蘭花、竹子等13種花卉蔬果表現的淋漓盡致。
光明之寶--錯銀銅牛燈
錯銀銅牛燈為東漢青銅器,1980年出土于江蘇邗江縣甘泉2號東漢墓。漢代青銅燈具中實用、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的頂尖之作,其環保意識和設計領先西方國家一千多年。
銅牛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燈座是一俯首站立、雙角上聳的黃牛。牛腹中空,背負圓形燈盤,燈盤一側設置扁平把手,便于轉動燈盤,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的燈罩,其中一片刻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
福壽之寶--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是一件南遷文物,是明代宣德御窯瓷器的巔峰之作,同類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上雖然沒有書官窯款,但它不僅是明代宣德朝官窯瓷,而且是官窯瓷中的重要器物。爐高58厘米,造型仿青銅鼎。它與一般白地藍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藍地白花,即以青花為地,白釉表現海浪。
濃重的青花發色、青料略有蘊散的缺陷美、仿青銅鼎的造型與滿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體,使青花爐具有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令觀者為之動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爐僅存一、二件,足以見其珍貴。
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
這尊佛像由純度很高的黃金制成,通高88厘米,且佛身與蓮座皆裝飾華麗,嵌珍珠寶石,雍容華貴,盡顯皇家氣派,應是清王朝全盛時期由宮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代表了清代宮廷造像工藝最高水平。
輿圖之寶--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作者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該圖對于中國地理的描繪是極其詳盡的,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于中國的地理信息,超出對于其他國家的描繪,對于中國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詳細標注,地圖還描繪了中國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黃河、長江,詳細表現了其發源地、流經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發拉底、尼羅河、伏爾加河、印度河都出現在圖中。
文房之寶--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
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漢墓,墓主為東漢某代彭城王,珍罕的文房實用硯,構思奇特,工藝精湛,代表了漢代制硯工藝的最高成就。
銅盒硯長25厘米、寬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銅盒硯的整體形狀貌似蟾蜍,頭生雙角,身添羽翼,張牙瞪眸,四足蹲伏,是當時的吉祥神獸。該硯通體鎏金并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
權信之寶--廣陵王璽金印
1981年,江蘇邗江甘泉山二號東漢廣陵王墓出土了唯一一枚漢朝劉姓王金印,與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為姊妹印,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該印由高純度黃金制成,金光燦燦,重122.87克。印面長2.375厘米、寬2.372厘米。龜鈕,鈕高2.121厘米,臺高0.945厘米。其龜鈕精致,紋飾優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流暢和諧,堅挺飽滿。全印設計精妙,制作工整,為漢印中精品。
織繡之寶--沈壽繡品《耶穌像》
《耶穌像》是一幅民國繡品,為刺繡國手沈壽的作品。此作品以文藝復興晚期意大利畫家琪特的油畫耶穌畫像為原本,創造性地運用了虛實針、旋針等新針法,并根據人物肌膚絲理的需要和油畫明暗層次的變化,精心選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種不同色澤的絲線,將這幅《耶穌像》繡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天工之寶--錯金銀重絡銅壺
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窯莊窖藏,是挾戰國群雄爭霸之風云,集中國古代范鑄公益之大成的青銅重器,彌足寶貴。
銅壺有三處銘文,分別位于口內、圈足內側和圈足外緣。重金絡青銅壺造型奇偉,紋飾華麗,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屬工藝之大成于一身,并反映重大歷史事件,體現泥范鑄造工藝最高水平的現存青銅器。
畫像之寶--竹林七賢磚畫
整幅磚畫長約4.8米,高約0.8米,出土于南京西善橋某南朝大墓中,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且品相最為完好的大型人物畫像磚實物,南朝帝王陵墓裝飾壁畫,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